在工业革命后,铅中毒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职业性疾病,很少危及儿童。直到1890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儿童医院的内科医生Turner遇到1例5岁儿童外周性瘫痪的奇怪病例。到1897年,Turner总共遇到类似病例76例;其时,虽然作出了铅中毒的诊断,但仍有7例死亡,且对铅暴露的来源仍然一无所知。直到1904年,这个谜为Turner的同事眼科医生Gibson解开:围廊和墙壁上的油漆是昆士兰儿童铅中毒的主要原因,儿童在玩耍时将手放在口内(手一口动作)在摄入铅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澳大利亚的经验并未引起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重视。健康工作者们起初认为铅中毒仅仅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健康问题。但在1924年,Ruddock研究发现,美国儿童事实上生活在一个"铅的世界"中,住房、玩具和家具中的含铅油漆,食物容器和食物色素中所含的铅,药用软膏中所含的铅等。它和异食癖是铅中毒的重要因素,这一观点至今仍被广为接受。
1924~1933年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收治儿童铅中毒病例89例。含铅油漆是这些儿童铅中毒的主要原因。这些患儿半数以上(45例)有铅中毒脑病,其中11例死亡。铅中毒脑病使得人们误认为铅中毒是具有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的临床疾病。直到1943年才发现,从铅中毒恢复过来的儿童以后有严重的行为和学习问题。
到50年代,儿童铅中毒在美国一些大城市的贫民窟中已经非常普遍,为此,美国卫生行政部门开始进行一系列调研工作,所得到的一些数据触目惊心:
1950~1960年巴尔的摩发现611例铅中毒患儿,其中48例死亡;
1950~1954年纽约发现143个病例,其中39例死亡;
1955~1960年在费城发现223例儿童铅中毒,其中41例死亡。
铅中毒脑病在60年代仍然非常常见。由于不能早期诊断,即使在驱铅治疗广泛应用后,铅中毒脑病的死亡率还是很高。在幸存者中,严重智能障碍、脑瘫、失明和行为异常等问题也很普遍。在1966年美国报道的一项对425例铅中毒患儿的随访研究发现,铅中毒脑病幸存者中82%存在神经精神方面的障碍。
我国对铅中毒的系统研究始于60年代。当时的研究重点是劳动卫生和职业病,有关儿童铅中毒的报道同期出现。当时的病例均系症状性铅中毒,主要是由于女工的职业性铅暴露所致的小儿机体铅负荷升高,即母源性铅中毒。同期,我国的医务工作者也发现,演员的后代智能发育迟缓的发生率较高。经过研究专家们认为:戏剧生涯中油彩等含铅化妆品大量地应用造成儿童铅中毒,可能是引起演员后代频频出现智能低下的根本原因。
同期日本的环境医学工作者则发现,居住在交通繁忙马路两边旧式住宅的妇女,发生不育、流产、早产、死胎和缺陷儿童的风险比远离马路的妇女高出27倍。进一步的追踪调查显示:居住在马路两边的妇女,血铅水平都明显高出远离马路居住的人群。马路上来往汽车排放的废气中,铅尘的含量较高,长时间暴露在铅尘环境之中是导致这些妇女以至她们的后代发生中毒的重要原因。为此60年代日本即有学者应推广使用无铅汽油。
60年代,在美国即有人提出应将儿童铅中毒作为公共卫生问题进行宣传教育。当时的美国健康、教育和福利部是预防儿童铅中毒的积极倡导者。在公众不断呼吁下,美国几个大城市开始进行儿童血铅水平筛查。出乎意料的是,在这些城市中发现有25%~40%的儿童血铅水平达到目前诊断标准的中重度铅中毒水平。 1970年,有关部门号召进行大规模儿童血铅水平筛查。同期美国国会举行多次听证会,迫使美国总统签署“含铅油漆中毒预防法案”。该法案规定,用于住宅建筑、玩具和家具的油漆含铅量必须在安全的范围内。该法案的通过标志着正式认可儿童铅中毒为一公共卫生问题。
1972年,联邦政府资助下的大规模儿童血铅筛查计划开始执行。到1981年,共筛查1~6岁儿童3987000名,发现6.2%者血铅水平超过400ug/l(中重度铅中毒)。在1972~1978年,近21000儿童接受驱铅治疗。1982年,各州从联邦政府妇幼卫生局接管儿童铅中毒筛查计划,从此,各州政府对此直接负责。
大规模的儿童血铅筛查意外地发现:第一、血铅水平超高的比例超出任何人的预计;第二、虽然许多居住在“铅污染区”之外的儿童也受到影响;第三、不少受累儿童并没有明显接触含铅物品的历史,也无异食癖;第四、多数血铅水平超高的儿童并无临床表现。因此,儿童铅中毒的定义成为相当有争议的话题。
随着一些国家开始注重研究低水平铅暴露所引起的毒性作用,实验室证据接踵而来,人们发现少量的铅即可导致体内维生素D3的下降、外周神经传导速度下降、脑电图变化等。临床研究也显示,一些无症状铅中毒儿童表现出认知、感觉一运动和心理神经方面的功能障碍。基于这些研究结果,儿童铅中毒的概念从一个传统的临床综合征转变成为亚临床的功能损害状态。如智商下降、课堂中的不良行为增多等。
在80年代,一系列重要研究提示,铅毒性作用在血铅水平很低时已经存在,即认为铅的毒性作用是无阈值性的。这些研究成果促使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将可接受的血铅水平1985年从30ug/dl降为25ug/dl;最后在1991年降为10ug/dl,同时建议所有6岁以下儿童每年都应进行血铅水平的筛查。这一建议94年得到国际儿科学界的认同。至此,儿童铅中毒被定义为:只要儿童血铅水平超过或等于10ug/dl,不管其有无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生物化学指标改变,即可诊断为儿童铅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