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经消化道或呼吸道吸收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分布到骨骼、软组织中,部分经肾脏随小便排出。因此,血液、尿液、骨骼(含牙齿)和头发等组织中的铅都有可能不同程度地反映体内铅负荷的水平。
血铅的来源和临床意义
血液中的铅有两方面的来源,一方面是从外界摄入,另一方面从骨骼组织中释放,后者在铅暴露个体脱离铅污染环境(如铅作业工人退休)后特别重要。铅在体内的半衰期为30天左右,因此血铅水平只能反映近期的铅暴露,而不能表示1个月前的暴露状况。但是在稳定的、低水平的铅暴露状态下,血铅水平还是能够反映铅暴露和体内的铅负荷状况。这也是目前临床和研究上运用最多的反映铅负荷的示标,其重要性和实用价值目前尚无其他示标能够取代。
理论上血浆铅是向组织中传递的那一部分铅,是真正能体现铅毒性作用的部分。但是,由于血液中铅的绝大多数位于红细胞内,血浆铅含量仅仅是全血血铅量的0.1%~0.5%。由于含量太少,不但常规的分析方法无法测得,也极易为外界或红细胞内的铅所污染。Ong等研究发现血浆铅与反映铅毒性的生物学示标间只有中低度的相关,而全血铅甚至EP和这些示标均有高度相关。因此,血铅测定选用全血标本,而不像许多微量元素测定其血浆和血清中的含量。
血铅测定
血液是最常用来进行化学物质含量测定的组织。血铅是反映近期铅接触的敏感指标,与其他指标相关性较好,且血铅浓度与中毒的程度密切相关。但血铅易受污染及测定条件等影响,以往报道的血铅正常值偏高。近年来由于广泛使用了灵敏可靠的无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并进行了严格质控,使测定的灵敏度与精确度趋于稳定。因此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报告的血铅正常值较过去为低。1982年所进行的全球性监测,世界十大城市教师血铅几何均值,北京为0.31μmol/L,墨西哥城为1.09μmol/L,各国提出的生物接触限值,亦有较大差异,并有逐渐减低趋势。国内1991—1993年全国协作组在各大区进行血铅正常值调研结果,几何均值为81μg/L,95%容许上限为187μg/L。
传统上采用静脉血标本进行血铅测定。由于即使是严重铅中毒,血铅含量仍然相当微量,极少量铅对标本污染可使血铅水平有数倍乃至数十倍的上升。因此,防止污染是采样过程中的首要。彻底清洁静脉穿刺部位的皮肤,使用无铅注射器、试管、抗凝剂是防止污染的重要措施。
质量控制是血铅分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是研究和临床结果能否进行国际间、实验室间比较并为同行研究者认同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外有些机构提供血铅测定质量控制方面的服务。尽管血铅水平只能反映近期的铅暴露,但是在稳定的、低水平的铅暴露状态下,血铅水平还是能够反映铅暴露和体内的铅负荷状况。加上血铅测定方法学成熟、质量控制体系完善,因而仍然是目前临床和研究上运用最多的反映铅负荷的示标。
外周微量血血铅测定
静脉血标本的可靠性毋容置疑。但是,由于必需要静脉穿刺方能获取标本,许多家长难以接受。特别是对正常人群进行筛查时困难更大。因此,自提出“儿童铅中毒筛查”的概念以来,在美国有一些学者尝试用外周毛细血管血替代静脉血。Schlenker等对295名儿童同时采静脉血标本和外周毛细血管血标本,对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两者相关系数为0.96,两者在数值上差异小于0.048uml/L。Schonfeld等同时对172名儿童进行静脉血和毛细血管血血铅测定的比较 ,发现用后者替代前者的假阳性率为13.5%,符合筛查的要求。沈晓明等的研究也发现,如果采样得当,以毛细血管血进行血铅测定是完全可靠的。
以毛细血管血替代静脉血的关键问题是污染和稀释。毛细血管血标本特别容易污染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采集标本时要等血液流到皮肤表面,再收集到试管中,因而与静脉穿刺相比污染的机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毛细血管血采血量很少,极微量的污染可对血铅水平产生显著的影响。例如,100ul血液中污染0.01ug的铅可使血铅水平上升0.483umol/L。因此,在采集毛细血管血之前,对局部皮肤消毒的要求更高。
骨铅测定
骨骼系统是身体储存铅的主要部位,积蓄着机体所含的75%~90%的总铅量,历来被认为是反映体内铅负荷的最客观示标。以前曾有人用骨活检的方法获取骨组织,样品灰化后用AAS进行骨铅定量,这种创伤性的方法显然有很大的局限性。近几年来问世的X射线荧光衍射法(XRF)能无创伤性地直接测得骨组织中铅元素的含量,故能较满意反映慢性低水平铅暴露儿童的铅负荷状态。
至今为止的研究证明,XRF是一种快速、准确和稳定的体内铅负荷评价方法。由于每次测定的放射线暴露量仅仅相当于一次口腔X线摄片,因此其安全性和无创伤性也已得到肯定。只是该技术需要精密、贵重的设备,给应用推广带来困难。在推广之前,尚有许多关于正常人群的参考值调查之类的工作需要做。
测定齿铅的意义
牙齿是积蓄铅的骨化组织之一。普通骨组织中的铅与血液中的铅互有交流,维持一种动态平衡。而牙齿中的铅则不同。铅一旦沉积于牙齿,就不再动员入血,因此齿铅能够反映以前铅暴露量的总和,如脱落乳牙中的铅含量可反映出生后至牙齿脱落前的累积铅暴露量。多数情况下,齿铅的测定限于对离体的牙齿。
由于齿铅的含量随牙齿的类型(切牙高于犬牙,犬牙高于磨牙)、部位(上颌牙高于下颌牙)而异,因此在同一研究中收集的标本应统一牙齿的类型和部位。根据研究,齿铅测定宜选用髓周牙质,可通过不同的方法分离得到。标本表面应清洗干净以去除表面的铅。
关于齿铅测定和分析的方法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实验操作程。实验室间可比性较差,质量控制体系也不完善。
尿铅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肾脏是机体排铅的主要通道。功能正常的肾脏对铅的排出有自我调控的能力,体内铅负荷高时,铅随小便排出的量也相对较多,体内铅负荷低时,铅随小便排出的量则相对较少。因此,尿铅的量始终与铅负荷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体内铅负荷的升降都很快能在尿铅上得到体现,但在一般情况下,特别是在慢性低水平的铅暴露下,因为铅自发性从尿中排出的水平颇低,检测常很困难。此外,自发性排铅的过程受肾功能影响,个体差异很大,实际应用价值有限。国外对其诊断价值不太重视,但认为作为生物监测指标还是有用的。国内临床应用多年,多认为它与空气中铅浓度、血铅、尿ALA、EP、ZPP均呈显著相关,与症状有一定相关,是观察驱铅效果的最好指标;又是一项对机体无损伤的检查方法。但测定方法、留尿时间与污染等因素直接影响测定结果,单独以空白尿铅作为诊断依据并不可靠。
最初国内报道尿铅正常值为0.39μmol/L(0.08mg/L)。今年来由于测定方法的改进及质控意识的增强,各地报道的尿铅正常值上限远达不到0.39μmol/L。1991—1993年修订铅中毒诊断标准科研协作组在全国各大地区进行尿铅正常值调研结果,范围2.5—62.8μg/L。几何均值9.1μmol/L,95%容许上限为32μg/L。尿铅波动较大,在临床和研究中,尿铅测定最常作为驱铅试验的一部分,即在应用依地酸二钠钙后,收集一定时间内尿液进行尿铅测定。目前一般公认驱铅试验对诊断铅中毒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早期确认。尤其对已脱离接触的人员,更较其他方法为优,国内对驱铅试验作过不少研究。现行的铅中毒诊断国家标准,对驱铅试验的方法与判断标准已有明确规定。
由于尿铅含量一般很低,所以标本采集时要特别注意污染问题,一般用经酸洗的聚乙烯盛器作为集尿的容器,容器事先应确认无铅污染。同时,为了防止尿液中铅可能附于容器的内壁或沉淀于容器的底部而“丢失”,事先可加少量稀硝酸于内,用其湿润容器的内壁,这样可防止铅附着。
尿铅分析可由AAS和ASV方法测定。在非职业性的低水平铅暴露状态下,尿铅水平较低,单独测定时可能在一般实验室方法的检出阈以下。在驱铅试验时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发铅测定
具有标本收集、输送方便,适用与任何年龄的儿童等的优点。头发中铅分布有一个特点。每一小段头发中铅含量能够反映该段头发生长当时的铅暴露量,因此整根头发能够反映数月,乃至数年的铅暴露状况。靠近头皮部分的头发中的铅含量反映最近的暴露状况,靠近发梢部分的头发中的铅含量反映以往的暴露状况。头发越长,向前追溯的时间越长。因此,在理论上来说,一根完整的长发能够象日记一样记录一段铅暴露的历史。可惜发铅容易受到外来环境中铅的污染,头发表面的铅是环境铅沉积上去的,而不是体内铅负荷的反映。在目前,尚没有一种标本预处理的方法能区别头发中的铅那一部分是内源性的,那一部分是外源性的。此外,不同部位的头发含铅量也不一样,发铅水平还与性别、皮肤颜色深浅、洗发的经常性、头发的处理(染、烫,等)等许多不易控制的因素有关。因此,目前不认为发铅对反映体内铅负荷有任何实用价值。
胎粪、脐血铅、乳汁、唾液铅测定
研究表明,胎粪铅含量、脐血铅均能一定程度反映胎儿宫内铅暴露的状况。叶萍等(2001年)认为,胎粪铅含量反映的是整个妊娠过程中铅在新生儿胃肠道中的累积量,可代表整个妊娠期间胎儿体内铅的蓄积程度,胎粪铅含量与脐血铅含量相比,它更能反映宫内铅暴露对胎儿的长期积累的影响。铅可通过血进入乳汁,母亲通过受乳可将铅传递给婴儿,母血铅、乳铅与子女血铅呈正相关。对于职业性铅接触者,以全唾液铅代替血铅诊断个体吸收是可靠的,儿童全唾液铅与血铅浓度相关性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