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一旦进入大脑,就会暴露出凶残的毒性本质,它会扰乱脑细胞中的各种必需的营养元素的代谢活动,从而影响儿童脑细胞的正常功能。更可怕的是铅魔一旦进入儿童大脑,极易安营扎寨再也不会挪动。
那么,铅对儿童的神经行为是如何实施毒性作用的呢?
儿童神经系统对铅的毒性作用极为敏感,铅对神经系统可产生早期的持续影响。关于铅的神经行为毒性,国内外已有大量报道,但其毒性作用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上海医科大学的时圣利教授就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关铅的神经行为毒性作了综述:
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铅的机会非常广泛,目前急性铅中毒已较少见,大多数人是因长期接触低浓度的铅而受到损害的。中毒的早期大多数人的症状表现为亚健康状态。研究发现,如果长时间暴露于过去认为是安全的铅污染环境中,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会发生不可逆的改变,同时行为测试会有明显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实质上在低水平铅接触时就已经遭到损害。铅接触对机体行为功能影响较广泛。据报道铅接触者的视觉记忆、听觉记忆、视感知功能、注意力、空间位置识别及手部精细操作运动均有极显著的影响。并引起焦虑、抑郁等情感改变。Lalienthal等报道,铅致损伤与多重选择反应测试得分呈负相关。已发现,铅对人与动物神经毒性影响最相似的是复杂的行为过程,如识别与学习。接触铅的工人在心理运动速度、运动强度 及词语记忆等方面与对照有明显不同。有人认为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受铅损害最严重的是那些依赖视觉、智力及运动协调的功能。虽然Gullion等认为由于方法学上缺乏一致性,因而很难归纳出全面的关于低剂量铅对机体神经行为损害的情况,但无疑铅对机体学习记忆、运动反应能力、情感及本体感受系统等方面均有广泛影响。
动物实验发现,铅接触可明显地影响VEPS(视觉诱发电位),即使在血铅约为1.92umol/L时,就可引起VEPS振幅变小,潜伏期变长。
周围神经系统对铅也极为敏感,在血铅低于2.88umol/L时,神经传导速度(NCV)已明显下降,且NCV与血铅关系密切。病理改变基本分为轴突变性与阶段性脱髓鞘两种。周围神经系统中运动神经轴突是铅的主要靶组织。有人发现尺骨神经中运动神经慢纤维是为周神经索中对铅最敏感的。
由于发育中的机体神经组织对铅蓄积所致毒性较为敏感,且血脑屏障未发育完善,故发育中的神经系统更易于受铅损害,且症状也较重。儿童中毒易累及脑部引起中毒性脑病。其起病缓慢,常无特征性,严重时可出现昏迷。症状依次为倦睡、兴奋、呕吐、肠胃不适、共济失调、呆滞和疲乏等。
据报道,当母亲或脐带中血铅达到略低于约0.48umol/L(这是一般人群常见的铅接触水平)时,胎儿的早期神经行为发育就遭到影响了。研究表明,小学生的神经行为功能与其牙质铅水平呈负相关关系,且11年后重新检查发现,儿童期持续接触较高浓度的铅与青年期中枢神经功能低下有关。常见的改变有智商下降、学习困难、空间综合力下降、运动失调、易冲动、注意力不集中、侵袭力增加及多动等。A.Bhattacharya等报道,高的血铅可影响儿童的前庭/或本体感受系统的功能或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