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的影响有多大?
匹兹堡大学儿童精神病学和儿科学教授Herbert Needleman说,多年来,母亲们不断向儿科医生诉说自己的孩子在受到有毒的铅暴露后性格发生了变化。她们发现孩子变得烦躁不安,不象原来那么听话,而且好斗。受挫折后,通常会变得很暴力。母亲们的发现已经被科学证实--现在,人们都知道,铅与认知力损害、学习障碍、以及可能使他们无法完成中学学业的种种行为有关。
如今,有些环境研究人员在对铅的影响提出了更为惊人的结论,他们认为儿童受到铅等有毒物质的广泛暴露有可能是引发二十世纪美国犯罪率攀升的元凶。“也许铅暴露更为严重的后果并不是对认知力和智力的影响;而是会对社会适应能力,或者说对克制力和行事能力产生影响,”Needleman说。这些科研人员进而提出,减少胎儿、婴儿和儿童时期的持续铅暴露可预防未来的犯罪。
Needleman长期以来一直坚信儿童期铅暴露与青少年犯罪和犯罪行为倾向之间可能存在相关关系。铅中毒会导致严重行为问题的证据早在几十年前就有了。但目前Needleman和其他研究人员正在寻求更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即使较低水平的暴露也会对行为产生影响。最近十年的一系列研究发现了颇为支持Needleman观点的证据。
Needleman等人在对匹兹堡300名学生的自述或他们父母的叙述进行分析研究后,首次发现,铅水平较高的青春期男孩更倾向于参与欺凌弱小、恶意破坏、纵火、入店行窃等违法行为。此项研究结果发表在1996年2月7日出版的《美国医学协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在2000年于波士顿召开的美国儿科学院和儿科学会联席会议上,Needleman所带领的研究组交流了一项他们最近完成的研究成果,该小组用X射线荧光技术对宾夕法尼亚阿勒格尼县大约350名12-18岁的青少年的骨骼铅浓度进行了测定,以确定他们的既往暴露情况。他们发现,有违法行为记录的孩子的骨骼铅浓度水平比没有违法行为记录的要高得多。Needleman在报告中称,有违法行为记录的男孩呈现高骨骼铅浓度的可能性增加两倍,在对干扰因素进行分析调整之后,则增加4倍。
2001年,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环境健康和儿科学教授,发育心理学家Kim Dietrich根据辛辛那提地区195名青少年的自述报告得出了产前婴幼儿早期铅暴露与青少年犯罪之间有明显关联。此项研究追踪测定了出生前到青春期的血液铅浓度。研究结果发表在2001年11/12月份的《神经毒理学和畸胎学》(Neurotoxicology and Teratology)上,这是首次对儿童出生前至青春期铅暴露情况进行长期跟踪的研究。
“随着铅暴露水平由低向高,血液铅浓度水平与违法次数之间呈现一种线性相关关系”Dietrich说。有趣的是,该小组发现,这一相关性未表现出性别差异。受暴露的女孩有违法行为的可能性和男孩一样,尽管众所周知男性从事违法行为的风险因素较高。
这些发现引人注意,但是对于铅暴露是否真的会造成违法行为,有的人仍然持怀疑态度。“人们对铅会引起认知能力和行为功能变化,包括好斗、冲动、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的观点并无异议,”环境与公共健康政策智囊团--科学与环境健康组织(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Network)科学部主任Ted Schettler说,“但是,这些改变是否会转化成犯罪行为则是另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