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的毒性作用很早以前就为人们所认识。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诗人和内科医生Nicander首先发现,铅中毒病人会表现出腹痛、便秘和苍白、瘫痪。公元1世纪著名内科医生、植物学家和药理学家Dioscorides发现,人体摄入铅化合物和吸入铅烟后,会发生腹绞痛和瘫痪,由此确定了铅暴露有两条可能的途径,即经消化道和呼吸道。
在中国古代,摄入含铅"万应灵药"引起的中毒症状已经为人们注意。用铅质器皿酿酒的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人对铅毒性已有了解,但他们并没有停止使用过这些有害的东西。在17世纪的英国,贵族阶层盛行饮用从葡萄牙远道运来的葡萄酒,这些葡萄酒在转运和储存中均用铅桶盛装,以增强酒的口味和防变质。结果这些铅桶装的酒使英国贵族大受痛风之苦。
直到19世纪以前,铅中毒主要集中在上层社会,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开始出现了相反的情况,铅中毒和其他职业性疾病一样急剧增多。现在,整个地球生物链的各个环节都出现了广泛的铅污染,铅中毒已成为广大民众而不是贵族易患的疾病,已经有许多次由于铅污染食物和饮水而引起铅中毒大爆发的报道。
在19世纪早期,职业性铅中毒被认为是死神,它招致许多铅作业工人出现脑病、瘫痪,甚至死亡。在从事铅作业劳动的女工或丈夫从事铅作业劳动的妇女,不育、流产、早产非常常见,其产下的婴儿死亡率也特别高。以低出生体重、惊厥、体格和精神发育迟缓为表现的先天性铅中毒成了工业化的副产品。
1860年,Paul发现123名从事铅作业的妊娠期妇女中,有73人的胎儿死亡, 活产的50多名婴儿中有35名也死于3岁以内。因此, 英国有人一度将铅的化合物作为堕胎药使用。此后,Legge于1901年、Oliver于1911年、Hamildon等于1943年相继报道了从事陶瓷及冶炼业的女工自然流产和死胎的发生率高。 1944年 Cantarow 和 Tonoper 对此作了评述,指出铅可以造成妇女月经紊乱、不育症、自然流产、死产、早产、婴儿发育不良和死亡率增加等危害。随着人们对铅对妇女生育方面的不良影响的逐步认识,一些工业化国家相继期制定出禁止在铅污染工业雇佣女性的劳动法规。
经过上百年的研究,到上世纪20年代,人们对铅中毒的临床、病理和动物实验有了基本得了解,这是铅中毒研究的第一阶段。50年代,进一步研究铅中毒的发病机理,认识到贫血是由于铅干扰卟啉和血红素代谢,同时发现,铅主要抑制血红素合成过程中含巯基其的酶,EDTA和青霉胺有解毒作用。这是铅中毒研究的第二阶段。60—70年代,铅的测量由化学分析发展到仪器分析,卟啉和血红素代谢相关指标与铅良好的剂量——反映关系为研究提供了条件,同时又研究了血铅与脑、肾、胃肠等脏器的关系,为诊断和预防铅中毒提供了依据。这是铅中毒研究的第三阶段。
从70年代后期开始,世界各地工业劳动条件普遍得到改善,而汽车尾气所致的大气铅污染日益加重,这迫使人们开始进行低剂量铅暴露对人群危害的研究。随后,低剂量铅暴露铅对接触人员神经行为、心血管远期危害、生殖机能和后代生长发育的影响成为了研究的重点。80年代至今,大量的研究表明,在血铅浓度低于现行的生物限量时,既有铅毒性作用的亚临床表现。因此,有必要建立敏感的生物学检测方法和干预手段,降低血铅浓度生物限量值,保障铅接触者尤其是妇女和儿童的健康。这是铅中毒研究的第四阶段。
金属铅、铅合金及铅化合物,用途广泛,使用量大,接触面广,是主要环境和工业毒物之一,可经不同的接触方式引起不同类型中毒。
(一)职业性中毒
职业性铅中毒是我国常见职业中毒之一,发病率居前三位的行业是:铅冶炼和熔炼、酸式蓄电池制造和铅颜料生产。在铅锌矿冶炼、铅熔炼和浇铸加工、铅颜料和铅塑料稳定剂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铅蒸气经凝结为铅烟或形成铅尘,引起以呼吸道为主进入途径的职业性铅中毒。
(二)公害性中毒
铅合金及其化合物的生产和加工业,城市交通大量燃用含四乙基铅汽油的尾气排放,含铅颜料、油漆等的广泛使用对生活环境造成了污染,引发一部分人铅中毒。后二者已成为某些国家儿童铅中毒的主要原因。
(三)生活性中毒
目前,生活性铅接触日益增多,如油漆家俱、塑料制品、化妆品、染发剂、皮蛋等均含少量铅;某些地区饮用水、食物、蔬菜中含铅量偏高。我国某些地区有沿用"锡壶"盛酒烫酒的习俗,在一个时期内连续饮用,均可引起慢性或亚急性铅中毒。
(四)药源性中毒
服用含铅丸剂、樟丹、黑锡丹等治疗癫痫与支气管哮喘,如达到中毒剂量,可引起中毒。
(五)母源性中毒
铅可经胎盘和乳腺分泌传递给胎儿和婴儿,损害胎儿和婴儿的正常发育和引起中毒。
在上述铅中毒中以职业性中毒和公害性中毒多见。